搜寻文章
楼主
访客
文章:0
注册时间:未注册
海納百川 成就多元~從公開發表的語言選擇談起
由 访客 发表于 2014-07-14 10:06:12

海納百川  成就多元~從公開發表的語言選擇談起  / 陳江松

 

和地方人士「搏感情」

    水面壯闊氣勢雄渾的十分瀑布,位於天燈的故鄉──臺北縣的平溪鄉,號稱台灣的尼加拉瓜瀑布,留下甚多儷影雙雙的煙濛浪漫。當地野薑花在7月之後,經常竊據水邊姿意怒放,炫燿夏季的昂揚風華。

1989年我有幸在十分國小擔任教導主任,記得第一次家長會召開時,我說:「歹勢!我雖然出生在南部鄉下,長大後習慣以國語發音,台語反而不夠『輪轉』,是不是允許我用國語來報告?」當下,有一位常委就滿臉嚴肅地接著說:「佇阮庄腳所在,袂曉講台語,欲做啥物主任!」我於是從善如流,試著從頭到尾都以閩南語報告,顯得有點彆扭,也太文謅謅。

從此開啟我在鄉下學校儘量用閩南語和地方人士「搏感情」,以及公開以方言報告的契機,直到後來當了校長也是如此。因為從小成長於鄉間,我的閩南語本來就道地,但都只限於私下聊天,公開說久了之後,就越來越溜,也常因此而更容易和鄉親打成一片,甚至已達水乳交融的地步。

然而,這中間有一個極重要的前提,就是我用閩南語說話的情境,都是在現場所有人都聽得懂閩南語的情況下!

不能一樣蠻橫

以上所言,無非在證明我很會說閩南語,證明我絕對是道地的,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而且我絕對不反對可以公開用各種方言發音。但前提是,您所說的方言,必須是現場的人都不會產生聽覺障礙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

因為,這是對於不同族群,使用不同語言之人的最起碼尊重。只要有人聽不懂某些地方語言,就應該用我們共通的國家語言發音,這是舉世皆然的通則,除非公開說話的人他真的不會說國語。

也許有人會說,愛台灣就要會說台語,而且應該公開說台語,這才表示認同台灣,這種說法在選舉的時候最為猖獗。但是他們可能忘了或不知道,閩南語絕對不等於台語,它充其量只是所有台語中的一種。廣義來說,客家語是台語,原住民語也是台語,只是因為台灣約有67%的閩南人,是台灣組成族群中的最大宗,他們遠遠超過約13%的客家人,以及僅佔約2%的原住民。所以如果公開以閩南語發言,強求所有客家人或原住民,甚至是外省籍或新住民的朋友都要照單全收,那就完全枉顧他們也是台灣人,也應該具備最起碼的「聽話」權利,也就是他們有權要求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公開報告,這是基本人權!

否則,就是以閩南人在台灣獨大的角色在從事另一種權威的逼迫!這和早年政府因為極力推動國語政策而迫害方言是一樣的蠻橫行為。

多元尊重  開拓國際視野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世界各國多數是由多元種族所組成,極少有單一種族的國家,單以臺灣原住民的高山族來說(還不包括10種平埔族),就已多達14族,共有43種以上的語言,原住民之間語言就不可能相通。因此,不論你在家裡或私下用什麼方言說話,公開談話用國家的統一語言發音是不容置疑的王道,除非在場的人本來就已經共通某種方言。

這是從多元文化的觀點來討論的,多元文化強調多元、尊重、理解、欣賞與包容、公平與正義,在語言的表達上更應如此。絕對不能從過去的威權觀點,或政治意識型態的束縛,而把單純只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工具的語言,變成宰制人心,區分愛不愛台灣的唯一指標。

我們要的是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搶得領先地位,而不是在語言的枝枝節節上作無謂地著墨。甚至我們應該把力氣放在如何聽、說英文上面,以增加國際視野,這才是最根本之道。

公開發言以共通語言為原則

接著,我要把上面已經鋪陳過的觀點拉回到我們每年的分會會長交接上面。這兩年來,我至少參加過六、七十場的會長交接,當中有少數的會長在致詞時,從頭到尾都以閩南語發音,講得非常親切順暢,也很道地,頗有鄉親的濃厚味道。中間有幾位會長年事較高,有可能在國語表達上甚為生澀,以方言發表情有可原。但是在60歲以下的會長,用閩南語發表確實值得商榷。

要知道,桃園縣算是全台的客家大縣之一,客家鄉親比例甚高(就全世界來說,使用客家話的人口比使用閩南話的人口大約多出一倍)。雖然他們迫於台灣閩南人口的優勢而多數都會說閩南話,但是有某些閩南語的道地俚語或俗語,他們就不見得聽懂,外省籍或原住民也有相同狀況。

試著想像一下,假如我們到中壢的分會去參加交接,會長剛好是客家人,現場也多數是客家鄉親,他們的致詞從頭到尾都說客家話,請問閩南人或原住民、外省級的獅友們,將作何感想?

經過這樣的分析,相信多數獅友們可以體會我的用心,我們不但要在公開場合使用國語(您要說它是北京話或華語也都行),更要學習在國際場合能說英文,因為國際上共通的語言目前是英文。當然,在不遠的未來,世界上的共通語言極有可能增加「中文」,因為,迫於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很多國家的大學都已經把中文列為第二必修外國語。

愛台灣的方式

至於,母語的保存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家庭要發揮傳承母語的功能,原住民家庭盡可能讓孩子可以簡單聽說該族的族語,客家人和閩南人在家也要創造機會和孩子用母語交談。這是文化傳承,也是對祖宗智慧的保存,是輕忽不得的。各種族語得以綿衍不斷,發揮各自特色,並以能說該種語言為榮,這才是真正愛台灣。

而且,根據學術研究結果,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其腦力發展明顯高於只會說單一語言的人,說得了越多種語言,腦力就可能越高。因此,對於語言的學習,是學得越多越好,不要去排斥任何語言的存在與推廣,應以更寬大的胸襟來看待語言。愛臺灣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得以更具體的行動來證明(比如說:不可違法超抽地下水、力行節能減碳、進行環境保護、關心地方與國家發展、盡己之力守護這塊土地不被破壞、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等),要靠平日所為來加以證明,絕對不能只以公開說話的語言作單一的評核標準,那太武斷也太偏頗,更容易把周邊的人劃分彼此,力量只會分散,不會更壯大。

臺灣這彈丸之地,實在很小,當全世界都在為了走向地球村而攜手努力,當共產國家逐漸瓦解之後,他們也開始和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各種追求雙贏的合作機制的同時,我們實在沒有理由耗費力氣在族群分裂這一件政客刻意製造的衝突點上繼續著墨。我們要的是和諧進步,善用資源,攜手同行,開拓國際視野,增進國際競爭力,以及善盡國際公民責任。

海納百川  成就多元

說了這麼多,我實在是用心良苦。語言發表看似極小的問題,背後卻有太多值得探討與深思的地方,我本來可以選擇不去碰觸這條敏感的神經,免得得罪一些公開場合喜歡用閩南語發表的人。然而,基於教育人判別是非與辨明真理的屬性,我還是選擇把話說明白,希望給我們獅子家庭帶來一些另類觀點,提供反思與思辯的機會。

還有另一個思考點,就是究竟有多少人會仔細看完這篇文章,並以不帶色彩或先入為主的觀點來客觀看待我的論述,且能回過頭去省思我們獅子會究竟有哪些優質文化或現象值得繼續保存?或者有哪些文化現象,習以為常的作法是值得加以檢省改變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您是否贊成我本文所言的內容,而是,您是否願意在閱畢此文後,能夠回頭去仔細看待檢視獅子會長期以來的各種習慣性作法,它們絕對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絕對仍保有改善的空間。

我非常期盼,獅子會是一個可以繼續兼容並蓄的大家庭,它可以因海納百川而成其大,也可以因容多納異而成就其多元價值。

前往:
|< >| 1/0 1